GB 28050修订:“糖”标签强制化引发食品检测色谱技术革新
2025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等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修改单,其中GB 28050-20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将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相较于2011年版,新版标准在营养信息标示规范方面作出多项重要调整,不仅对食品行业产生直接影响,更推动分析检测领域的技术升级与市场需求变革。检测项目扩容与精度升级,驱动行业需求增长
新版标准将营养成分表的强制标示内容由原有的“1+4”模式调整为“1+6”,新增“饱和脂肪(或饱和脂肪酸)”“糖”两项强制标示项目,同时明确要求在使用氢化油脂时必须标示反式脂肪酸。此外,可选择标示的营养素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维生素D、钙、铁等成分。
在误差范围限定上,新标准作出更细致的规定: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等成分的实测值需不低于标示值的80%;而能量、脂肪、饱和脂肪、钠、糖等成分的实测值则不得超过标示值的120%。
其中,“糖”被首次纳入强制标示项目是本次修订的核心变化之一。标准明确,营养标签中所指的“糖”特指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总和。这一调整意味着原本无需检测糖含量的食品品类,必须通过定量检测确认实际含量;同时,“实测值≤120%标示值”的严格限定,对检测方法的准确性与重复性提出更高要求,相关企业及检测机构需针对性升级设备、优化前处理流程以满足法规要求,由此带动糖类精准检测需求的显著增长。
检测方法体系迭代,色谱技术成核心支撑
针对本次修订影响较大的糖类及脂肪酸检测,现行标准已明确相应技术方法:
脂肪酸检测:依据GB 5009.168-2016,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通过内标法、外标法或归一化法实现定量分析。
糖类检测:2023年发布的GB 5009.8-202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于2024年3月6日实施,替代GB 5009.8-2016及GB 5413.5-2010)提供了4种检测方法:
第一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粮食制品、乳及乳制品、果蔬制品、甜味料、糖果、饮料及婴幼儿食品等,通过提取试样中糖类成分,经高效液相色谱柱分离后,采用示差折光检测器或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以外标法定量。
第二法(离子色谱法):适用于各类食品中糖类检测,试样经提取净化后,通过离子色谱柱分离,由脉冲安培检测器检测并外标法定量。该方法利用糖类在碱性溶液中呈离子状态的特性,具有灵敏度高、样品无需衍生处理等优势,应用日益广泛。
第三法(酸水解-莱茵-埃农氏法):与GB 5009.8-2016 中第二法适用范围一致,主要用于食品中蔗糖测定。通过除去试样中蛋白质,将蔗糖经盐酸水解为还原糖,依据水解前后还原糖的差值计算蔗糖含量(需注意,棉子糖、水苏糖等成分可能产生干扰)。
第四法(莱茵-埃农氏法):适用于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乳糖测定,试样除去蛋白质后,以亚甲基蓝为指示剂,直接滴定已标定的费林氏液,根据消耗体积计算乳糖含量(果糖、葡萄糖等成分可能产生干扰)。
行业应对与技术交流契机
GB 28050-2025的修订不仅是对食品标签信息的规范,更是对分析检测行业技术能力的全面检验。在2027年3月16日实施前的2年过渡期内,检测机构需完成软硬件升级以适配新标准要求。从现行核心检测方法来看,色谱技术(气相色谱、离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成为支撑食品营养成分检测的关键。
为推动食品行业规范发展、助力业内提升技术水平,2025年9月4-5日,仪器信息网将在《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指导下,与北美华人色谱学会联合举办第十届色谱网络会议(iCC 2025)。其中,9月4日下午设立的“色谱在食品及环境领域应用进展专场”,将邀请标准制定专家详细解读食品中糖类检测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相关从业者可通过会议链接报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