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EIA2025 环境分析研讨会在京举办,共探环境与健康领域前沿技术
2025年9月12日,仪器信息网讯:作为分析测试领域的年度盛会,第二十一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5)于9月10-12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隆重召开。2025年恰逢BCEIA创办四十周年,本届盛会以“辉煌四十载 再谱新篇章”为主题,延续“分析科学 创造未来”的发展理念,通过学术报告会、专题论坛、仪器展览会等多元形式,为全球分析科学领域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其中,学术报告会涵盖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墙报展等环节,还同步设置20余个分会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深度研讨,而于9月11日上午开启的“环境分析”分论坛,更是凭借对环境与健康领域前沿议题的聚焦,成为本次盛会的亮点之一。据了解,“环境分析”分论坛为期1.5天,汇聚了30位国内外环境领域的资深科学家与青年学者。论坛以“环境污染物检测、表征及环境与健康影响解析”为核心,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集中分享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技术,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在论坛致辞中,首先对环境分析专业委员会的正式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同时向长期支持环境分析学科发展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感谢。他指出,环境分析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在推动学科建设与产学研深度融合进程中的关键举措。未来,协会将围绕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提升学术交流的实效性,确保各项活动落地见效;同时持续加强分支机构建设,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环境分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本次论坛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倩担任主持人,有序引导各项报告环节顺利开展。
在专题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带来了极具价值的研究分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乐晓春教授以《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to Arsenic-Induced Health Effects》为题,系统梳理了团队二十余年在砷分析与健康效应领域的研究成果。其团队不仅建立了高灵敏度的砷形态分析方法,还深入揭示了砷的人体代谢路径及与DNA损伤的分子机制——这些成果为中美等国将饮用水砷限量标准从50/25ppt降至10ppt 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此外,乐晓春还分享了通过大规模动物实验推动我国禁用含砷饲料添加剂的实践经验,为环境健康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王勇以《The Envisioned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Chemical Measurement Methodology》为主题,详细阐述了化学测量学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尤其强调了新型分析方法与仪器研发的重要性。他还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B04)的研究方向、支持领域及基金申报要点进行解读,鼓励科研人员聚焦分离分析、化学成像、生命与公共安全分析等领域积极申报项目,助力环境分析学科创新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李向东在《Molecular Representation and Closed-Loop Validation for Toxicity Assessment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Ambient Air PM2.5》报告中,聚焦大气PM2.5有机污染物分析与健康效应评估的难点问题。为应对PM2.5中数千种化合物的分析挑战,其团队创新引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基于分子图谱和细胞毒性数据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经高质量数据库训练及多种算法优化后,成功筛选出若干潜在高毒性化合物,且通过实际环境样品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PM2.5污染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湖南大学聂舟以《Rapid Detection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Based on CRISPR/Cas Toolkits》为题,从合成生物学在毒性评估中的应用、全细胞生物传感器在毒性评估中的应用、基于CRISPR的无细胞生物传感系统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生物传感技术在环境污染物毒性评估中的创新应用。其报告清晰呈现了从活体系统到无细胞体系、从整体毒性评估到分子机制解析的技术发展脉络,为环境污染物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方向。
南方科技大学张斌田在报告中,介绍了团队针对全氟化合物(PFAS)检测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团队开发的基于丝网印刷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旨在解决现有液质联用方法在环境样品PFAS定量分析中面临的低浓度检测难、复杂基质干扰大等问题。特别针对PFAS的电化学惰性特性,团队创新性采用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识别元件,通过三维空腔结构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选择性捕获,大幅提升了检测的精准度与效率。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Wu Jiajia则以《Accurate Mass Spectral Library of New Pollutants and Workflow for Identification of Pollutants in Environmental Samples Using Agilent GC/Q-TOF》为题,分享了安捷伦基于高分辨质谱技术的新污染物筛查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依托高分辨质谱全扫描、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精确质量数等优势,可完整保留样品信息,支持后续数据回溯分析,同时整合了环境领域专用的新污染物高分辨质谱数据库,为新污染物精准识别提供了有力工具。
除上述6位嘉宾的上午报告外,其余23位专家学者还在9月11日下午及12日上午陆续开展报告分享与总结致辞。本次“环境分析”分论坛覆盖议题广泛且深入,不仅包含砷的形态分析、代谢机制与健康风险标志物研究,还涉及新污染物识别与精准分析、暴露组学与多途径暴露解析、全氟化合物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微纳尺度颗粒物环境行为与健康效应等关键方向。同时,论坛还就环境健康领域的新型传感技术研发、便携式分析仪器应用,以及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环境大数据分析、模型预测、智能诊断中的创新实践展开前瞻性交流。
作为BCEIA 2025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环境分析”分论坛不仅搭建了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国内外环境分析领域的科研合作,更促进了该领域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论坛现场既展示了国产科学仪器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成果,也为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先进技术方案,对环境分析学科及相关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